“好规矩”小故事
2016-04-12 发布:[纪检监察]
灵水村的“老规矩”
门头沟区灵水村,自然风光秀美,文物古迹众多,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。明清时,村里共出过22名举人、2名进士,被远近冠以“举人村”的名号。灵气孕才子,才子养浩气,德治礼序、崇文重教等观念深深融入了灵水村的传统。
清末的刘增广,就是灵水村一位广为人知的举人。相传,刘增广在丁忧期间,发现村民们常为使用石碾而争抢。他心生一计,在公用碾房的墙壁上题下“君子不争”四个大字,从此,村中人再也不好意思争抢石碾了。时光变迁,如今石碾再不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,但“君子不争”这四个字依然保留在墙壁上,默默提醒着村民谦和宽让。
刘增广还不喜村里猪羊满地跑的脏乱差景象,倡议定下了“猪羊圈养”的村规。为了让规矩得以执行,刘增广故意让自家的猪跑出圈外,然后,他带着家人追赶,引得村民们都来看热闹。趁众人都在,他杀猪分肉,带头接受惩罚。
刘增广的一番苦心起到了城门立木的效果,从此“猪羊圈养”这条规矩就贯彻下来了。直到今天,灵水村还流传着一首民谣:“猪有圈,狗有链,鸡有绊,养猫户户串。”
抗日名将赵登禹:赤胆忠心向神州 爱国情怀代代传
对别人来说,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是传奇、是历史。而对赵登禹的大女儿、如今年逾八旬的赵学芬来说,父亲生前誓死保卫家国的情怀早已成为赵家代代传承的家训。
赵学芬清楚地记得,父亲牺牲前夕,为她和哥哥亲手缝制了两件小军服,“还叮嘱我们一定要爱自己的国家,以后一定要保家卫国。”在探访父亲生前的卫兵时,她才知道,父亲临终前还不忘叮嘱传令兵:“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,没有什么值得悲伤”“我有老母亲在北平,麻烦你回去告诉我的老母亲,忠孝不能两全,她的儿子为国死了,也算对得起祖宗,请她老人家放心。”
如今,在赵学芬家中最显眼的地方,就摆放着由毛主席亲自署名颁发的编号为“北京字第00080号”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,这枚纪念证见证了赵家人对于家国的承诺。